English

国内主持人缺乏专业性?

2000-08-02 来源:生活时报 本报记者 庞永厚 我有话说

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赛余音未了,央视全国电视主持人大赛又拉开了帷幕。业界人士预测,本次大赛规模最大、选择范围最广、权威性最强,同时有可能导致新的电视收视高潮。日前,就本次大赛的相关话题,大赛总导演田永明先生接受了本报专访。

以下记者简称“记”,田永明简称“田”。

记:请谈谈本次大赛的最初创意及概况。

田:这一创意始于去年。追溯央视电视主持人大赛的历史,1988年推出“如意杯”,1995年至1996年跨年度搞了“金士明杯”大赛。在“如意杯”上推出了程前、高丽萍,在“金士明杯”走出来的袁鸣、曹可凡、王志、温迪雅等。可以说,这种大赛在推动电视传媒业的发展、挖掘优秀电视主持人方面的作用是非常有效的。不过,大赛在赛制设置上没有形成一个定势,缺少连续性。

随着电视传媒的发展,对栏目主持人的要求越来越高,主持人个性化、品牌化已是大势所趋。本次大赛即是采取全新的方式,发掘新的主持人。大赛定位在大众参与,不分职业,不分年龄(18—45岁均可参赛)。

记:您如何评说现在的电视主持人和80年代的主持人的不同风格。

田:播音和主持是两个概念。80年代的主持人带有浓厚的播音员色彩,比如沈力、宋世雄等老一辈非常有影响力的主持人身上,残留着很多广播节目主持人的印迹。解说时,他们注重对画面的同步重复,观众觉得话多。孙正平、韩乔生师承了宋世雄的这种风格。然而,这种风格现在多多少少有点落伍了。随着体育频道的开通,一批专业化、半专业化主持人出现了。比如张斌、黄健翔等,具有迥然不同的主持风格。他们所描述和预测的东西是画面上所没有的,为观众欣赏节目作一补充、说明和阐释。再比如现在新闻节目的主持人,如新闻调查、东方时空、焦点访谈等主持人,与80年代的主持人相比,生动得多,是一种新闻评论型主持人,而不再单纯是一播音员或节目“代言人”。

记:您认为目前国内电视主持人的主要缺陷和差距在哪里?

田:这是一个培养体系问题。国内主持人的来源一般是院校培养的学生,基本是播音专业或影视表演专业,带有以前播音员的印迹。特别是专业知识上的缺乏是最明显的差距。比如一些专题栏目主持人,不能说具有专家一级水准,但起码应具有相应的科普知识和能力。

目前中央台共有300多个栏目,让观众耳熟能详的主持人不多,适合观众欣赏口味的主持人更少。正是这种缺乏和需求之间的矛盾,促使我们通过大赛,在全国撒网,发掘优秀人才。目前在台里以打工形式客串主持的一些学生,如北大法律系的在读研究生,表现和以前主持人大不一样,非常出色。相信这次大赛也会使一些优秀主持人脱颖而出。

记:请介绍一下电视传媒较发达国家的主持人的情况。

田:欧美及日本等电视传媒发达国家的电视节目主持人,一般有一二十年电台或通讯社的记者或编辑经历。经过与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打交道,使他们具有很强的预见力、判断力和组织调控能力,是整个栏目的中枢。当有突发事件时,他们根据对观众的理解,迅速作出反应,派记者到现场捕捉新闻热点。比如CNN的主持人获悉罗马尼亚政变后,马上派记者从毕加勒斯特到美国白宫、五角大楼等处采访。

此外,这些国家的一些电视栏目往往聘请专家做主持人。如刚刚退役的NBA巨星巴克利,受聘到NBC去做体育评论员。每当世界杯期间,体育栏目往往邀请足球名星做主持人。这在我国也有先例,如退役的前世界体操冠军杨波,目前在中国娱乐报道做主持人。

记:您认为作为一名电视节目主持人最基本的素质是什么?

田:我认为应具以下4种基本素质:一是相当的文化素质,一般需相当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学识;二是独特的语言能力。但不一定要字正腔圆,只要不影响与观众交流,带点东北味、西北味也无防,关键是要有感染力;三是在外形上的亲和力;四是要有个性特征,有内涵,这是最重要的。

记:您认为对一名电视主持人的形象作何要求?

田:形象是一个标志,但它是一种看不见、摸不着的感觉上的东西,很个性化。比如有人说崔永元的形象一般,但他的口碑极好。纯追求外形不是寻找主持人的必然趋势,关键要有内在的个性特征。

记:今后主持人的发展趋势是什么?

田:电视传媒的发展越来越需要专家型、学者型、个性化的主持人,对主持人的学识、语言能力、个性特征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此外,集策划、编辑、采访为一体,是未来主持人的发展方向,一批原来做编导的制作人员会从幕后走到台前,担当主持人。因为他们参与创作,了解栏目,能很好地把握栏目的走向。如《梦想剧场》中的毕福健、《实话实说》中的崔永元,都是开始参与栏目创作,最后担纲主持栏目,已形成一个成功的模式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